“你们这一代的决定” – 大数据与隐私保护
"Saying I don’t care about privacy 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hide.
Saying I don’t care about free speech 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say."
介绍
前一阵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斯诺登》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对于这个传奇人物和信息安全的探讨。 棱镜计划,NSA等又成为社会谈论的热点。大数据时代的通讯便利和随之产生的信息隐私安全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博弈。一方面是人们,特别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90后,处于这个信息富足,交流通畅无阻的时代,社交媒体,大数据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和物质精神层面的飞跃,丰富创新了人类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信息危机,隐私侵犯和网络暴力事件却不断为这个新兴领域涂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可以说,隐私安全问题一直都存在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宏观统筹挖掘和分析预测能力给隐私安全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将从三个层面,政府,商业和个人的角度去探讨大数据给隐私安全带来的挑战以及引发的更多深层次思考。
政府层面
恐怖份子?无形的手?
个人隐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从政府掌握并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那天起,政府的所谓“无形的手”就有能力触及到每一个独立的人,不仅是对于本国的公民,乃至对于全世界的其他国家的公民。 由于存在巨大的技术优势,资源垄断和信息不对称,各国政府对于民众的信息监控是普遍存在的,这不言而喻,比如美国棱镜计划。然而,公民对于政府在信息方面的监督却难以在力量上抗衡,比如近期的希拉里邮件门,普通民众在要求信息公开透明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商业层面
商业价值?顾客至上? 迫于压力?
隐私安全与商业原则和利益的冲突
大数据对于企业掌握消费者需求,以及用户体验和产品问题反馈等方面非常必要。
如今,在商业和产业领域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在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带来的数据信息红利,是因为人类第一次有能力将复杂的商业运作和商业现象运用数据的分析去解释背后的原因规律,甚至利用这些去预测未来商业领域的发展趋势。
例如生活中利用用户的搜索和过往消费记录触发需求,通过GPS定位和一系列算法,来预测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预测未来消费趋势并且精准投放广告,为用户推送实时的消费信息,进而能带来实体经济的网络化和带来用户时间成本上的节省和便利。然而,获取用户的消费记录,通讯录,乃至地理位置信息,就会不同程度地触犯用户的隐私。
Ovum公司在一项针对11个国家的大约11,000人的调查中发现:有6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搜索引擎能够提供不被跟踪的功能,他们将非常愿意使用。仅有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互联网公司对他们的个人资料的使用是诚实的。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于信息安全仍存在诸多顾虑。
实际情况是企业常常在政府,顾客和利益的三者之间徘徊不定,第一,迫于政府的压力,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用户信息,第二,由于商业模式基于消费者的信任和协议,企业有责任保护用户的数据,第三,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需要在现有数据收集分析能力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数据。企业面对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还是要做出相应的选择。
例如在2016年2月份, 苹果公司拒绝向FBI提供用户的解锁,并不是拒绝配合调查犯罪,苹果真正的目的也许是不想因此开启侵犯用户隐私的危险先例。 CEO库克表示,苹果的立场不是在同情恐怖分子,而是因为政府的要求将危及上亿遵纪守法公民的数据安全, 谷歌、推特、Facebook、微软,包括中国公司华为等科技巨头们纷纷表示站在了苹果这一边。
个人层面
人性?自由?
隐私安全与人际关系和人性的冲突
随着数据计算能力的进步,通过收集分析个体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消费行为,社交活动,活动位置,经济状况等等变量,用算法可以进行精准的定位而找出这个个体,也就是说如今每个人都赤裸裸的生活在数据的海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定位出来。甚至一种可怕情况是隐私将不复存在,问题在于人类日常和社会生活将会很大程度上受到数据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
一方面,由于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快速迭代性,人们相对于过去更偏好于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例如随着LinkedIn、Facebook、Twitter,微信等社交媒体工具的出现,大家开始“主动”提交自己的私人信息,职业经历、社交活动,商业往来,偏好爱好,娱乐习惯,以及更多更私人的信息。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人们对于隐私的保护意识,人性中的分享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立,面对内心的冲突更多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冷静客观的思考自己,反省自己,在这个数据公开的时代做出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选择。
一直以来以科技和数据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黑镜》也成为了人们争相追随的话题,其或多或少就是表达了在科技,数据繁荣的背景下人性的压抑,扭曲,徘徊和释放,深刻而发人深省。
结尾
归根结底,这些不同层面的冲突都源于数据开放性,透明性和个人信息封闭性,私密性的对立,种种力量和角色在其中默默地较量着: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和使命是什么?信息技术到底是锋利的剑还是坚固的盾?相信人类对于这些问题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潮流不会停止,大数据仍然会在人类磕磕绊绊的进程中曲折前行。
也许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就在这一代人的手中。